学 习
萜类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植物甾醇(phytosterol)是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骨架(又称甾核)的一大类化合物,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仅是支链结构不同,甾核△5位的含不饱和键为甾醇,饱和后成为甾烷醇(stanols)。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甾醇已有百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的分子式为C29H50O,分子量为414.71,CAS号为83-46-5。菜油甾醇的分子式为C28H48O,分子量为400.68,CAS号为474-62-4。豆甾醇的分子式为C29H48O,分子量为412.69,CAS号为8348-7。豆甾烷醇的分子式为C29H52O,分子量为416.72,CAS号为19466-47-8。

纯的植物甾醇在常温下为白色结晶粉末,无嗅无味,熔点可达130~140℃,不溶于水,有的在有机溶剂中也不易完全溶解,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植物甾醇醋(phytosterol ester)是游离植物甾醇与来源于植物油的脂肪酸经过酯化而得到,通用名称为植物甾醇酯、植物固醇酯或植物油衍生的甾醇酯。植物甾醇酯主要由植物留醇酯和少量的没有被酯化的游离植物甾醇组成。植物甾醇酯经过皂化水解后得到游离的植物甾醇,这些游离的植物甾醇主要由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等组成。

植物留醇酯呈黄色黏稠油糊状,50℃以上时呈清澈油状物,并带有纯正脂肪油的气味和味道。

二、主要来源与生产制备方法

主要来源  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坚果和植物种子中,以植物油和油料种子中含量最高。在坚果、豆类中含量也较多。植物油中含量从100~1 000mg/100g,豆类在80mg/100g左右,面粉含量高于大米。例如,从大豆油制备得到植物甾醇,它包含谷甾醇和菜油甾醇比例约为68 : 32。这两种混合物具有相似的功效。

植物甾醇另一来源是妥尔油,妥尔油是松树和其他树木用于造纸产生的副产物,其中含有大量植物甾醇,主要是谷甾醇和菜油甾醇,比例为92: 8。

生产制备方法  工业精制有溶剂结晶法、络合法或两种方法结合,还有采用湿润剂乳化分离法[1]。游离植物甾醇与来源于植物油的脂肪酸经过酯化就得到植物甾醇酯。

三、生理功能及作用

降低血清胆固醇  植物甾醇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而具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不受影响,进而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对前列腺的保护作用服用植物甾醇可降低患者前列腺评分,增加最大尿速和减少残余尿量,但并没有发现植物甾醇减小前列腺体积的作用。β-谷留醇培养可促进人类前列腺基质细胞生长因子β,的表达和增强蛋白激酶C-α的活性。

类激素作用  β-谷甾醇对子宫内物质代谢有类似于雌激素的作用,给金鱼腹膜内注射β-谷甾醇后,发现雄性金鱼的睾丸激素和11-睾丸酮含量显著降低,雌性金鱼的睾丸激素和17β-雌二醇水平也显著降低。提示β-谷甾醇可能通过影响胆甾醇的生物利用率或一些酶来降低性腺组织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能力。

其他  抗炎、抑制肿瘤、免疫调节、调节生长和抗病毒等作用。

四、安全性研究

人群资料  164例轻度或中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植物甾醇组和对照组。植物甾醇摄入量为 2g/d,食用6周,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未发现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采用交叉设计的方法,给予患有原发性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的30例患者添加了植物甾醇的酸乳酪饮料,1~2g/d,饮用12周,而后对血清脂质、转氨酶、维生素和激素状态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适度添加植物甾醇的低脂肪酸乳酪饮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安全性指标未见不良影响。

对低脂肪食品以及人造黄油中的植物甾醇酯和非酯化甾烷醇在血浆胆固醇下降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交叉设计,每天摄入含有2.4g的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食品,试验对象为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受试者,可有效地降低血清LDL-胆固醇和胆固醇水平。

对14名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儿童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发现,每天食用含3g谷甾醇的人造奶油6周,儿童血液中总胆固醇、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和LDL分别降低了11%、26%和15%,且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代谢情况  人体不能合成植物甾醇,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膳食中植物甾醇的吸收率很低,平均为5%左右,而胆甾醇的吸收率则超过40%,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植物甾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不同。随着C24位侧链上C原子数目的增多,吸收率呈下降趋势,化学形式上的变化也可影响到各种植物甾醇的吸收,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是否容易被酯化是各种植物甾醇是否容易被肠道吸收的基础。

吸收后的植物甾醇与脂蛋白一起在血液中运输,然后选择性地分布到身体各部位,一般肝、肾上腺、卵巢、睾丸等脏器中植物甾醇含量很高。有研究证明,昆虫和对虾可将体内的植物甾醇转化为胆甾醇,并进一步用来合成固醇类激素,但至今尚未在脊椎动物中得到证实,植物甾醇通过胆汁排泄,而且比胆固醇排泄得快,相应的,内源性植物甾醇存储也比胆固醇少,未被吸收或体内代谢后的植物甾醇则可经肠道细菌转化,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如粪甾醇和粪甾酮等排出体外。

急性毒性  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 属实际无毒物。

遗传毒性  细菌致突变试验、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以及肝非程序DNA合成试验,均为阴性[3]。

亚慢性毒性  Hepbum等人用Wistar大鼠进行90d毒性研究,结果发现8.1%(w/w)的植物甾醇酯对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血生化、血液学、器官重量、组织病理检查均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得出植物留醇酯 NOAEL为每日6.6g/kg或植物甾醇NOAEL为每日4.1g/kg[4]。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对大鼠、兔和狗的慢性毒性试验未发现慢性毒性作用。

生殖与发育毒性  Waalkens等人用Wistar大鼠进行两代繁殖试验,在饲料中掺入0、0.16%、1.6%、3-2%和8.1%的植物甾醇酯,结果显示各剂量下植物甾醇酯对雄性和雌性大鼠繁殖能力、子代生长发育均未见不良影响[5]。

其他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五、常见使用方法与调査/推荐摄入量

常见使用方法

食品  常添加于人造奶油、黄油涂抹油脂、牛奶、乳酸酪、植物油及色拉调料中,添加量最高为13.3%左右。近来日本还推出添加植物固醇的包装米饭,每份重160g的包装米饭中添加植物固醇375mg。

保健食品  常见片剂、咀嚼片等。如美国公司生产的咀嚼片,每片含400mg植物甾醇。

其他  用于药品和化妆品(化妆品中的植物甾醇或其衍生物用量一般为全量2%~5%,在乳脂等化妆品中其含量较高,多为3%~5%,作为调节剂使用时以3%为宜)。

调查/推荐摄入量

调查摄入量  德国和美国的调查统计其居民的摄入量为250mg/d。我国初步估计的居民平均摄入量为 322mg/d[6]。

推荐摄入量  美国FDA推荐日摄入量为1.6g/d左右,该摄入量即可显著降低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

六、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评价、批准、认可情况

中国  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批准植物甾烷醇酯和植物甾醇作为新资源食品。可在植物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乳制品、植物蛋白饮料、调味品、沙拉酱、蛋黄酱、果汁、通心粉.面条和速食麦片中使用。食用量<5g/d。

美国  GRAS(—般认为安全),GRN: 000053(植物甾醇酯)<GRN:000048(植物油植物甾醇酯)。允许作为沙拉和酸乳酪调味用植物油涂抹品的成分使用,并批准添加了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和甾烷醇酯的食品可以使用“有益健康”的标签。美国FDA建议每日摄入1.6g的植物甾醇可起到降低血脂作用,但没有限定每日最高摄入量。近年来FDA又相继认可在蛋制品、研磨咖啡粉、干酪、奶油、烘焙食品、即食早餐谷物、大豆食品及饮料、各式饮料、果汁、面条等许多食品中添加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7,8]。

欧盟  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认为人类食用植物甾醇酯类人造黄油是安全的。欧盟在含植物留醇产品标签上推荐的植物留醇的摄入量为每日不超过3g。将添加植物甾醇的黄油涂抹食品、沙拉酱、奶制品、发酵奶制品 和奶酪制品面包食品作为新资源食品,批准其添加量为8% (游离植物甾醇),规定每升盒装奶中添加6.4g植物甾醇酯,或游离植物甾醇1g/250ml包装,每罐酸乳 酪添加1.6g植物甾醇酯或1g游离植物甾醇,建议每日摄入2~3份含植物甾醇酯的食品,即每日摄入2~3g游离植物甾醇。瑞士还允许植物油中加8%的植物甾醇(或13.7%植物甾醇醋)[9]。

澳/新  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将植物甾醇作为新资源食品成分(NovelFoodIngredients),并且认为在餐用涂抹品中13.7% (w/w)水平上对植物甾醇酯(8%游离植物甾醇,约合1.6g游离植物甾醇)的摄入是安全的,并且可以起到降低血浆胆固醇和LDL-C的作用,允许在人造奶油和黄油替代产品、酸奶、乳制品、即食早餐谷物及果汁中使用[10]。

其他  WHO/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第69次会议对其进行了评估,提出植物甾醇ADI为0~ 40mg/kg,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规格标准[11]。 日本已经认定可以在健康食品中添加使用植物甾醇。印 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已于最近相继批准了植物留醇和植物甾醇酯在食品中的应用。

在南美洲国家,巴西允许植物油中加8%的植物甾醇(或13.7%植物甾醇酯),其他批准了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在食品中的应用的南美洲国家包括阿根廷、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

七、注意事项和禁忌

不适宜人群  影响维生素A吸收利用,如婴幼儿、儿童、孕妇和乳母。婴幼儿和儿童除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外,本身对植物甾醇的吸收可能高于成人,故不宜摄入过多。

禁忌  与他汀类抗高血脂类药物有协同作用,高植物甾醇血症或高植物甾烷醇血症患者禁用。

与药物相互作用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返回